8月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曲松县组织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居)、学校、寺管会等广大干部职工、各族群众、学生、僧人集中收听收看庆祝大会盛况。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感受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现推出【曲松干群 · 心声 |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感言集锦】专栏,敬请关注!
01
深学细悟精神伟力 躬耕三农共谱新篇——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边巴次仁
六十年筚路蓝缕,六十年波澜壮阔。回望来时路,我更加深刻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作为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党组书记,我从西藏的发展中获得了深刻启示,也对自身工作有了更多思考。
信念为基,锚定“跟党走”的奋进方向。一直以来,党中央始终将“三农”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顶层设计定方向,精准施策促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等核心要求,主动谋划工作思路、推动落实举措,确保“三农”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
实干为笔,书写“兴三农”的时代答卷。我将立足本职岗位,锚定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勇于担当作为,全力推动全县农业农村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良种良法,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在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上下功夫,让高原粮仓更加稳固。二是做强特色农牧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发展青稞、牦牛、绵羊、蔬菜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让农牧民在产业发展中获益。三是多措并举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充分发挥农牧民增收协调机制作用,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力量,实现从“零散推进”向“系统发力”转变,全面推动区、市、县促进增收举措在曲松落地见效。四是持续深化“四个不摘”政策落实,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健全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体系,切实守护农牧民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五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厕所改造、垃圾治理、人畜分离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树立农牧民新风貌,努力打造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丽乡村,让农牧区更宜居,农牧民更幸福。
作风为要,筑牢“抓落实”的坚实保障。优良作风是确保“三农”工作落地见效的“护航舰”,只有狠抓作风建设,才能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坚决杜绝“纸上调研”“数字政绩”,不搞“花架子”工程等,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听真话、察实情、解难题,精准掌握“三农”发展的痛点堵点,让政策制定、产业规划、增收举措等更合实际、更接地气。
02
观看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感言——县藏医医院院长 洛松次仁
当雅鲁藏布江的浪花奏响欢庆的乐章,当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映照60载的荣光,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讯传遍雪域高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人,也是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县级藏医院院长,此刻我的心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有对藏医药事业未来的坚定期许。60年来,西藏在党的关怀下实现了全方位发展,而我们从县医院角落的单一藏医科艰难起步,正式成立县级藏医医院,建成综合性藏医药服务平台,这正是西藏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生动见证。
还记得9年前,我刚到这里工作时,所谓的“藏医服务”,只是在县医院角落里设的一个藏医科,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摆着两张旧诊桌,墙角堆着几个装药材的布袋子,珍藏的藏医药典籍因缺乏保护而边角泛黄,全靠三位老藏医靠着口传心授传承技艺,连最基础的治疗工具都难以配齐。那时,不少群众对藏医药的认知逐渐淡化,作为藏医药的传承人,我既痛心又焦急,这不仅是一个科室的困境,更是千年藏医药文化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挑战。那时,我和老藏医们一起,背着药箱走遍周边乡村,一边为群众义诊,一边收集散落的验方,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默默期盼着藏医科能有更好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西藏文化保护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藏医科从县医院独立出来,正式筹建县级藏医医院,在援藏省市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下,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原本闲置的土地上,藏式风格的综合楼拔地而起,施工团队特意融入传统吉祥纹样设计,让医院既具现代功能,又保留藏文化特色。同时,一批现代化的医疗设备陆续到位,从藏医传统器具到临床检验的精密仪器,一步步补齐了硬件短板。
2021年,县级藏医医院正式挂牌成立,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家医院的诞生,更是藏医药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的象征。成立后的县级藏医医院,不再是单一的诊疗点,更是一个藏医药文化推广中心,我们定期在这里开展带教,手把手向乡村医师传授脉诊、治疗等传统技艺;同时,医院增设了药浴中心、外治康复科、口腔科、检验科等科室,构建起“预防—诊疗—康复” 全链条服务体系。我们还与山南市藏医医院、黄石市中医医院签订了帮扶协议,邀请专家来院坐诊授课,选派年轻医师外出进修,快速培养了一批既懂传统藏医又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医院的门诊量较成立初期增长了3 倍,还开展了住院服务,藏医药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
在推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我始终坚信,藏医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与融合。这几年,我们组织团队对传统验方进行整理研究,积极探索“藏医 + 西医”协同诊疗模式,依托“互联网+医疗”,快速搭建了远程诊疗平台,让偏远村寨的群众通过视频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更让我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藏医药传承队伍,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新理念、新方法为藏医药事业注入了活力,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60年风雨兼程,藏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各族同胞的支持,更离不开一代代藏医药人的坚守。作为院长,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 既要当好藏医药文化的守护者,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更要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让藏医药更好地服务于雪域百姓。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深化科研创新,完善服务体系,让藏医药这颗雪域明珠在守护群众健康、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西藏发展的道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03
观看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感言——经济界政协委员 嘎玛玉珠
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这其中,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正是西藏伟大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一名扎根西藏的返乡创业者,回想创业之初,西藏的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观念与今日相比可谓天壤之别。那时,民营企业数量稀少、规模极小,面临着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才匮乏、市场狭窄等多重困难,“从无到有”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得益于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得益于区党委、市委、县委的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发力,西藏的营商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基础设施日新月异,铁路贯通、网络覆盖;思想观念不断解放,“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创业门槛持续降低,扶持政策更加精准有效;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为我们民营企业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就我自身企业而言,从最初的小微起步,到如今初具规模、带动就业、贡献税收,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这不仅仅是我个人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成千上万个西藏民营企业的共同经历。这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西藏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有力证明。
西藏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时代的政协委员和民营企业家,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下一步,我将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一是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融入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将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为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做促进共同富裕的“践行者”。把吸纳就业、带动增收作为首要社会责任。积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本地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群众就业。继续做大做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红利。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三是做民族团结进步的“促进者”。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带头促进企业内部各民族员工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团结互助、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通过企业经营活动,促进区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四是做生态安全的“守护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优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展绿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守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切实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企业责任。五是做建言献策的“有心人”。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职能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议题,摸实情、建真言、献良策,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责,为推动曲松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04
归雁哺乡,初心作答——邱多江乡农业农村专员集体经济专干 琼达次仁
作为土生土长的藏区人,能亲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光辉时刻,能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为家乡做事,这份幸运与责任,早已刻进我每天的工作与生活里。
刚回村时,不少乡亲笑着问我:“大学生咋还回咱这偏远草原?”我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县城办事,走了近三个小时山路才搭上摩托车的场景。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如今,这份决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村里的老人大多只会说藏语,我既能用流利的藏语和他们拉家常,又能把党的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去年冬天,县里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政策,我挨家挨户上门,用藏语把“禁牧范围”“补贴标准”一条条解释清楚,还帮不识字的老人填写申请表。当达瓦奶奶拿到第一笔补贴款,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政策好,娃娃你更懂我们”时,我突然明白,返乡不仅是“回家”,更是用自己的知识搭建起政策与乡亲之间的“桥梁”。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家乡的变化翻天覆地,但偏远村落的发展仍需要更多年轻人扎根。我回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村里的特色产品找销路。村里的牦牛肉、酥油品质好,却因为交通不便、缺乏宣传,销量不佳。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便试着用大学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在网上开了店铺,教村里的年轻人拍短视频、做直播。第一次直播时,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听着网友们对牦牛肉的夸赞,我和乡亲们都激动得睡不着觉。看着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我更加坚信,把所学知识用到家乡发展上,就是对“初心”最好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家乡的孩子们,就是草原未来的希望。村里的小学只有两名老师,我主动当起了“兼职老师”,空闲时间教孩子们汉语、画画,也为他们讲了许多“外面世界”的故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问我“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我总会告诉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既能去外面看世界,也能回来建设家乡。”
有人问我,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回村当专干后悔吗?我总会指着村里崭新的文化活动室,还有乡亲们日益红火的日子说:“你看,这就是我回来的意义。”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的辉煌成就,是一代代人奋斗出来的,而家乡的美好明天,需要我们这代年轻人接过大旗,继续向前。如今,我早已把“乡村专干”这个身份,当成了自己最珍贵的“名片”——它刻着对家乡的热爱,藏着对乡亲的责任,更承载着对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庄严承诺。
05
观看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感言——洛曲德寺管理委员会书记、主任 久米曲旦
作为一名基层寺管会干部,我有幸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时刻,回首过往,展望未来,心中激动万分,精神振奋。
60年团结奋斗,60年沧桑巨变。西藏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性与生命力。作为基层寺管会干部,我们既是这些政策的落实者,也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每当看到僧人在一言一行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条标准”的殷殷嘱托,每当看到僧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每当看到僧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每当看到僧人在潜心修学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我深深地感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西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才能确保西藏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依法管理宗教,才能保障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只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藏传佛教才能健康传承;只有把僧人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才能汇聚起建设美丽西藏的磅礴力量。
展望未来,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要继续发挥好寺管会作用,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持续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条件,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团结带领广大僧人爱国爱教、遵规守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