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师恩绵长。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的双重喜庆时刻,“网信曲松”微信公众号开辟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事迹宣传专栏,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展现西藏教育战线工作者的风采。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扎根雪域高原、深耕教育沃土的动人故事,向每一位为西藏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教师致敬!
01
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宋玉刚
宋玉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8月6日出生,河南省获嘉县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副校长。他长期扎根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的教育一线,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宋玉刚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着、静默、奉献。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在祖国的雪域高原,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以父亲为榜样,毅然投身教育事业
宋玉刚工作在海拔4500米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是一个冬天连打火机都打不着的地方。他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在1997年,他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业,主动写下志愿,来到日多乡小学,由此便成了他教书育人的起点。
以坚守换真心,以身作则砥砺前行
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夏天这里暴雨裹挟着冰雹铺天盖地,冬季风雪交加,经常是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这样的恶劣环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那时学校没水没电,夜晚漆黑一片,住的是土坯房,漏风漏雨更是家常便饭。当时和他一起来的老师一个一个都走了,他把心一横,选择了留下。可当他走进都是藏族孩子的课堂时,却面对了真正的困难。到教室我先说:“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第几页。”那些同学却以为叫他们读课文。我一下愣了,脑子里全是空白。他顿时明白,语言不通,作为汉族老师的他就无法走进藏族孩子的内心。为了孩子们,他开始苦学藏语,他跟其他藏语老师说: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到你这来,你教我两句,教会了,我回去睡觉,教不会,你不能睡觉,我也不能睡觉。整整四年,他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向村民学,热心的藏族同事们、可爱的学生们都是他藏语学习的启蒙老师,经过了四年的苦学,从一个单词到一句问候、从简单地与人交流到熟练自如地给学生上课,实现了无障碍的语言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他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也得到了同事、学生和家长们的更多接纳和认可。
以担当促使命,用心诠释民族团结
冬天时,有些孩子没袜子穿冻得直哆嗦,他就带上班长用自己的钱给全班每个孩子买袜子和鞋子。深夜里经常有住校的孩子发烧生病,就背着孩子长途跋涉地去治疗。那时学校没水没电,用罐头盒做烛台,点起蜡烛给孩子们辅导。以前经常有家长借口孩子病了,接回家后就再也不送过来了,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就又回家放牧去了。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假期别人休息时,他坚持走遍高原,把牧场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一个个带回校园。如今,小学新生的入学率到达100%。有一名藏族女学生考上了南京医科大学,出发那天,专程过来报喜,并且深情地对他说了声“老师,谢谢您!”
以领航促发展,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2003年,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西藏启动,经过学校的争取和他的共同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建起第一个电教室,开始了第一节计算机课,孩子们惊讶着,轻轻的抚摸着键盘、鼠标,专注的透过计算机了解着外面的世界,孩子们带着求知若渴的眼神大声说道:“谢谢老师”。
宋玉刚在任教生涯中结识了爱人德吉措姆,他们都是乡村教师,两人在相识、相知、相熟的过程中,逐步情愫暗生、相互倾许,共同组建了不同民族和谐家庭。2015年被授予“西藏自治区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被授予“拉萨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2012年6月底,正好是日多乡小学六年级毕业班整班移交时间,全班36名学生,他要一个不少交给中学老师。交接中,既要保证学生们的安全也要照顾他们的生活。为了让学生们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在移交的4天里他和学生们同吃同住。那时,1岁零4个月的小女儿重感冒导致肺部感染,高烧39.4℃,岳母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在医院里急得直哭。可当时,他根本抽不开身,一想到女儿的病痛,心里就特别难受。其父亲母亲是第一代援藏工作者,现在退休在老家,他因为工作的原因,2007年到2012年间,身兼着学校语文老师、电教负责人、法治副校长、班主任多项工作,连续五年没能回家见到他们,直到2012年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他们才得以相见。从教以来,他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师”、 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深知也许仅仅是比别人多了一份执着和坚守,他更加深知唯有继续努力工作,才能回报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
他们校园的门前就是著名的川藏线。这正是父亲70年前进藏时参与修筑的。70年前,父亲把血脉留在了这里。70年后,他也把根扎在了雪域高原。沧桑岁月,初心不改,心中有爱,担当在肩,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维护民族团结、奉献民族教育事业的动人诗篇!
02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中心小学 顿珠卓玛教师事迹材料
顿珠卓玛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教学风格独特,深受学生喜爱和广大家长的信任。
顿珠卓玛同志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争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始终坚守“敬业乐群,爱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同事友好互助。耐心解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她讲解生动有趣,寓教于乐;课下,她关心学生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顿珠卓玛同志在海拔4500米以上门巴贴囊教学点任教期间,既是班主任又是生活老师,也当起了孩子们的炊事员,当时虽然她的每月工资只有75元,可是她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大部分给学生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在当民办教师的时间里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送去了温暖和教育者无私的爱。自被教育局调配到尼玛江热乡中心小学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带两门主科,还负责校图书馆管理,将自身的全部心血奉献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她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以及身边的同事,同时,她还经常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用自己的真诚给家校搭建了沟通、共育的彩桥,获得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每次家长得知她担任新生一年级的班主任消息,都争抢着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往她的班级里塞。
顿珠卓玛老师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才。她常常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勤奋好学,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她还尝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在从事教育事业的33年里,顿珠卓玛老师多次获得校级、县级、市级表彰以及区级荣誉。如2010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1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数学学科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拉萨市教育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落实先进个人”。 2015年获得拉萨市优秀教师“铜奖”称号。2016年、2017年、2019年、2021年被县、乡、校级评为“模范班主任”。2016年获得西藏自治区“乡村教师从教20年”荣誉奖。 2018年荣获县委“最佳指导奖”。 2019年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2019年获得自治区乡村教师“从教25年终身成就”奖。2021年全县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中获得数学单科成绩“一等奖”。 2022年被学校评为“成绩突破奖”。2023年被推选为“教学能手”。202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24年,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2024年,被评为拉萨市优秀共产党员。。
顿珠卓玛老师在投身到教育事业的33年里,培育了无数优秀学子,在担任6届毕业班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中,培育了内地班学生共25人。如今,因年龄的增加她的身体各方面出现大病小病不断,比如给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路途中由于地势逐步变高的原因呕吐不止,甚至出现了大量吐血情况,再如,上课过程中久站的原因使大腿肿痛等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但是她对教育忠诚始终没有改变,治病也等每年的寒暑假。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乡村,顿珠卓玛老师用她的师德师风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一线优秀党员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成为了乡村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03
雪域高原上的教育守望者——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完小党支部书记、校长 强巴次仁
初心不改,扎根边疆育桃李
在海拔4759米的西藏萨嘎县昌果乡,有一位名叫强巴次仁的普通教师,他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已经勤勤恳恳地耕耘了25个春秋。1978年出生的强巴次仁,自幼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考上了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偏远的萨嘎县,先后在加加镇热嘎教学点、昌果乡完小任教,从此踏上了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漫长征程。
2001年,当强巴次仁初到昌果乡完小时,面临的是极其艰苦的条件:学校是土坯房,取暖、做饭要烧牛粪,没有通电,与家里通信只能靠最原始的书信方式。交通也十分不便,雅鲁藏布江上的桥很少,他一年仅能回一趟位于拉萨市尼木县的老家。然而,正是凭着当一名“好老师”的初心,强巴次仁坚持了下来,将大半青春奉献给这片雪域高原。岁月和高寒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鲜红印记,呈现出最红、最美、最亮的“高原红”,这也成为他奉献精神的独特勋章。
爱生如子,一个都不能少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强巴次仁始终坚信学习是贫困山村孩子的唯一希望。他常说:“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句话不仅挂在他嘴边,更践行在他日常的教育实践中。
艰难劝学路。强巴次仁工作中最困难的环节是向教育意识淡薄的农牧区家长开展劝学工作。许多家长不送孩子上学,而是将孩子留在家中充当劳动力。为此,强巴次仁经常下到村子里开展劝学工作,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强巴次仁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如同自己的孩子般呵护备至。通过多次家访,他了解到许多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家庭经济主要依赖父亲或母亲打短工维持,生活颇为拮据。为此,强巴次仁常常自掏腰包购买文具和生活用品,以缓解学生的困境。自2016年起,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壮大,强巴次仁倡议开展党员教师结对认亲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温暖。
个性化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强巴次仁总结出了一套与学生相处的有效经验:先与学生敞开心扉沟通,培养亲切感,再拉近师生感情。针对课业问题,他先摸准学生特点,再“定人定科”制定辅导计划。针对前期摸索出的学生短板,他利用业余时间采用游戏、解疑等方式为学生补课。他还将学生结成学习帮扶对子,综合学生的长短板进行互补。有时,他还会买一些糖果、饼干、铅笔之类的小物品,作为学生进步的奖励。
改革创新,打造边疆教育特色
国防教育+思政课的办学特色。作为校长,强巴次仁立足边境乡实际,坚持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教育全校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的嘱托。他将“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这一理念深深镌刻在学校师生心中。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强巴次仁安排每周一上午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师生轮流上台演讲。每周五组织学生观看或收听爱国主义影视及音频作品。强巴次仁还联合辖区派出所,带领学生进营区,参观官兵训练执勤、会操表演,观摩边防部队荣誉室,听人民军队光辉历史和动人故事。学校还聘请当地派出所所长和教导员作为学校法治副校长,定期到学校上国防教育课。
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师成长。担任校长以来,强巴次仁深入教职工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常常熬夜撰写规划、向教育局申请项目。他积极推进学校的各项改革,使教职工更新了观念,增强了竞争意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强巴次仁对教职工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敬业、业精、爱生、自律”八字方针规范教师的言行,加强师德教育,树立教师形象。正因为他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昌果乡完全小学的教学成绩逐年提升,得到了昌果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随着2016年昌果乡完小附属幼儿园开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人数由之前的9名增加到如今的23名。这支由日喀则、山南、拉萨三地教师组成的队伍扎根在昌果乡,兢兢业业地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国土。
多重角色,全心服务校园
在昌果乡完小,强巴次仁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不仅是校长、书记,还是宿管员、维修工、保洁员,甚至是垃圾车司机。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校园时,强巴次仁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手里拿着的不是水杯,而是一把扫帚、一块抹布。他亲自打扫校园卫生,检查学生宿舍,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学校没有专业的维修工,强巴次仁就自己动手。电路出了问题,他化身电工;水管漏水,他变成水管工;桌椅损坏,他又成了木匠。老师们常说:“强巴校长就像个万能工,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还担任着学校的垃圾车司机。每周他都要亲自开着垃圾车,将学校的垃圾运到处理点。有人问他:“您作为校长,为什么要做这些小事?”他笑着说:“学校的事没有小事,只要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我什么都愿意做。”
即使因长年超负荷工作患病,强巴次仁也始终坚持在工作一线。就像许多优秀的乡村教师一样,他们常常带病坚持工作,只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这种精神在强巴次仁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25年的教学生涯中,强巴次仁荣获了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各类荣誉称号。2021年,他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这是对他多年来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高度认可。
然而,对强巴次仁来说,最珍贵的荣誉是看到一批批学生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今,昌果乡完全小学的教学成绩正逐年提升,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许多学生在强巴次仁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成为了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为建设新西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强巴次仁用25年的坚守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崇高品质。他恰似一朵傲然绽放、不惧严寒的高原雪莲花,在雪域边境静静绽放,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强巴次仁校长是新时代边疆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深刻内涵。25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点亮了无数牧区孩子的梦想,为雪域高原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强巴次仁校长常说:“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在于能用今天的耕耘,守望明天满园花开。”这正是他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25年如一日坚守雪域高原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