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镇白林村:文明新风润泽和美乡村
在海拔4200多米的曲松县堆随乡,白林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半山腰。这个仅有120户、411人的高原村落,凭借着独特的文明密码,在今年5月迎来了荣耀时刻,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这座藏在云端的村庄,究竟凭借什么脱颖而出?近日,记者带着疑问,沿着蜿蜒山路驱车探访。
“无烟禁酒”:成为全村自觉
走进村庄,一块醒目的“无烟禁酒村”牌子映入眼帘。
“全村人真的都不吸烟不喝酒吗?”面对这样的疑问,白林村党支部书记普布次仁笑着讲述了这段改变。
一切要从村民洛桑多吉的坚持说起。洛桑多吉常年在外工作,对吸烟饮酒的危害有着深切体会。“高原氧气本就稀薄,抽烟喝酒真的太伤身体了!”他每次回乡总会一遍遍劝说着乡亲们。这句朴实的提醒,像一颗种子落在了白林村的土地上。

村委会敏锐捕捉到这份“民间共识”,自2017年起,不搞强制命令,只靠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村民达娃曾是一名“老烟枪”,每天三包烟雷打不动。“那时候觉得戒烟根本不可能,不抽就浑身没劲,心里发慌。”达娃回忆道。
转折发生在2019年,达娃发现自己成了“少数派”。“给人递烟,大家都摆手说‘戒了戒了’,就我一个人还抽着,脸上实在臊得慌。”集体的力量和氛围的感染,从此让他下定决心戒烟。三年间,他从三包减到一两根,最终在2022年彻底戒断。
“也是这一年,白林村真正实现‘无烟’。”普布次仁的语气中满是自豪。此后,禁酒也成了村民默契,非年节吉庆不饮酒,即便小酌,也是自家酿的低度青稞酒,点到即止。
从对个人健康的追求,到共建乡风文明,白林村用数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悄悄却意义深远的变革。
教育是托举梦想与回报家乡的翅膀
白林村这个小山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走出了党员干部。其中,73岁的扎西措姆老人的故事尤为动人,她含辛茹苦将8个子女中的7个培养成了党员干部。
“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白林村村民刻入骨髓的信念。普布次仁道出了其中的根源:“我们深深明白,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去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家乡。”
重视教育的坚持,在这个村庄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年,全村3名高考生全部金榜题名,考入了本科院校。同时,3名初中毕业生也全部被重点高中录取。
“再过三年,村里肯定又多三名大学生!”村民们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考上大学的孩子不仅是家庭的荣耀,更是全村的骄傲。“你看谁家哥哥姐姐多厉害。”成了家长们最有效的劝学话。
在这里,知识被敬畏,读书人被尊崇。教育,就像一双穿越崇山峻岭的翅膀,托举着一代代白林村人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也让文明和知识的薪火在这片高天厚土间生生不息地传递。
融入血脉的善良与共济精神
文明不止于个体自律,更在于邻里相扶。在白林村,“一家有难,全村支援”绝非一句空话,而是写入村规、融入日常的行动指南。

2021年,一场暴雨冲毁了村民仁增卓嘎家的屋顶,无需招呼,村民们扛着工具自发赶来,和泥、递砖、上梁……仅用三天就修好了房屋。“都是乡里乡亲,帮忙是应该的。”村民们都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村里的五保户更是被时时牵挂:春耕时,他们家的地最先被播种;秋收时,青稞油菜最先颗粒归仓。从青稞、油菜到土豆、萝卜,村民们包揽了所有农活。“马上9月了,收割季节一到,他们家的庄稼肯定能颗粒归仓。”普布次仁的话语中透着笃定。

党员的身影也总是活跃在奉献的前沿。年过花甲的老党员次仁曲珍,十年如一日地清扫村道、维护路面。“路上有牛粪,她会马上清理;路面有坑洼,她会立刻填平。”提起次仁曲珍,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在白林村像她这样的老党员还有很多,他们用实际行动悄然滋润着下一代。
海拔4200米的高原或许寒冷,但白林村人用自律、远见与团结,不仅焐热了这片土地,开垦出了一片丰沃的精神家园,也让“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实至名归。
“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于白林村而言,从不是文明建设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从洛桑多吉一句句苦口婆心的劝诫,到达娃戒断烟瘾时的惊人毅力;从扎西措姆数十年如一日供子女读书的坚韧,到次仁曲珍十年如一日清扫道路的执着……这片土地上的蜕变,植根于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与坚守,正是这点点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整个村庄的文明火炬,温暖而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