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成藏香
慈成藏香原名为“加里藏香”。该藏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在桑耶钦普圣地讲授《喇嘛大集》,并亲自制作的该藏香。其制作配方在“喇嘛大集”中有明确记载:“以肉桂为水、以白香为粥粉、以丁香为佐料、以甘香为盐巴,经过均匀柔和后加上蜂蜜和红糖,以酒为汁、以藏蒄为发酵剂而制成。”在此配方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传承者的秘法和合香之分,而加里藏香属于后者。加里藏香既是优质的三宝供物,也具有解乏、除秽之功能,并具防感冒、除异味、清洁空气之作用。2017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邱多江卓舞
邱多江卓舞流传于山南市曲松县邱多江一带牧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邱多江卓舞是一种粗犷、豪放、个人表演技巧高超,又带有一定神话色彩的民间歌舞。在表演邱多江卓舞之前,需在本地寺庙前跳一次,演出归来后又要在寺庙前跳一次。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天灾人祸、祈祷人畜平安。2009年,邱多江卓舞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三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堆随果谐
堆随果谐流传于山南市曲松县堆随乡一带。表演时,一般先转圈在跳舞,男先唱女在附和,随意性较强。开始时,往往蹲地而起,踏足为节,并发出“休休休”或“曲曲曲”的节奏声。表演形式比较丰富,可根据不同场合,编排不同的歌词、曲调和表演形式。堆随果谐的文化表现形式独特、地域特色浓郁,表现出了曲松农牧民群众热爱生活、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2013年,堆随果谐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喇嘛玛尼
喇嘛玛尼是藏族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历史十分悠久,传说喇嘛玛尼源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喇嘛玛尼说唱艺人在不断吟唱六字真言的同时,把完整的故事说唱给人们,特别是说唱者借助喇嘛玛尼的重要道具唐卡,向人们讲述生动的民间故事。说唱的主要内容是传统八大藏戏剧本。2008年,曲松喇嘛玛尼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艾赤派唐卡
艾赤派唐卡历史悠久,是西藏绘画艺术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唐卡绘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给藏族绘画师门创造了展现唐卡艺术的平台。2013年,艾赤派唐卡绘画艺术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曲松陶器制作技艺
曲松陶器制作技艺流传于曲松县曲松镇贡堆村,产生于公元十八世纪中叶,历史十分悠久,系祖传技艺。经历代工匠们传承而流传至今,现比较有名的陶器制作技艺主要由曲松县贡堆村洛桑多吉以家庭作坊方式传承,其以做工精细、质地坚实耐用而闻名于曲松县。2008年,曲松陶器制作技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古旭巴孜仪式
该仪式每逢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在堆随乡隆村二组(古旭)举行。古旭“巴孜俗舞”仪式是从第八世噶玛巴弥久多吉之时开始一直流传至今。由古旭笨杂的男人们来表演,成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民间舞蹈仪式。与大多数寺院组织的金刚法舞不同,该舞蹈的表演者是当地百姓而不是僧人,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八、曲松特色服饰
1.特色服装
曲松地方有一种叫“朵撇”的服装,应该是专门背负东西时所穿,此外还有名为“炯夏”和“郭喇”的特色服饰。按照坊间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发疯后想经过贡布和加查到曲松,到达贡布之时病有所好转,因此穿着也较为讲究,到了加查境内找到了一张象皮后披在身上,受其影响如今的“郭喇”也形如大象之皮,尤其是两边突出犹如大象耳朵般的两片。到了布当之地,又找到了一张唐卡,就把唐卡裹在身上。
2.背包等特色装袋
名为“曲撇”的装袋极具特色,主要由牦牛尾巴处的粗壮毛编制而成,一般使用黑色、褐色、白色的牛尾毛,并把白色毛染成红色,各色相间而成,装袋底部边角上饰有各色毛穗。该装袋的最大特点是不仅容量大,而且由于是牦牛毛织成,所以也可防止漏水。
九、措堆黄鸭
位于曲松镇措堆村背面岩石上。相传,当时的拉加里不管是从军事、经济还是王统血脉上都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因此与西藏地方政府间为了争夺统治西藏政权而争论不休,为了挣出高下,决定在措堆村背面岩石上放一只黄鸭,黄鸭面朝何处,就有谁来统治西藏。起初,该黄鸭头朝艾地,艾地人们欢呼雀跃,举行盛大的宴会来庆祝,黄鸭受惊,突然面朝拉萨之方向,在拉萨建立统治中心,拉加里就没能统治全藏区。至今可以显见背对拉加里面朝拉萨的天然黄鸭像。当时拉加里贵族中心不满,在境内许多地方取名与拉萨各地相近之地名,比如鲁康。江唐那卡、色拉、玉托桥、罗布林卡等,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