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南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曲松>援藏工作 > 援藏新闻

援藏动态 | 曲松县创建山南市首家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托起残疾人“康复梦”

2025-05-23 11:01:25 来源:网信曲松

在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上,一座建筑面积2173平方米的现代化康复中心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残疾人的命运。2024年5月投入运营的曲松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作为山南市首家县级康复机构,用专业与爱心在青藏高原谱写着生命康复的动人乐章。

三位患者的重生之路

5月20日,在康复中心明亮的训练室里,6岁的脑瘫患儿小陈(化名)正专注地完成头部复位训练。母亲次仁卓嘎眼含热泪见证着奇迹:短短两周治疗,因出生时缺氧导致头部侧偏的女儿,已能保持正常头位。“三年前在山南市治疗未见起色时,我几乎要放弃,是黄石援藏专家的到来重新点燃了希望。”

6年前,新生儿小陈因吸入羊水缺氧,导致她成了一名脑瘫儿。“如果刚出生的小陈能够及时接受康复训练,她这会儿也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了。”黄石援藏康复师钟方胜一边给小陈做着康复训练,一边向记者介绍,“缺氧性脑瘫的黄金治疗期在婴儿阶段,通过科学干预仍能改善功能。”

次仁卓嘎告诉记者,因为当时缺乏对康复知识的了解,并不知道通过康复治疗可以让女儿健康起来,所以错过了最佳时间节点。“直到女儿三岁时,我才带着女儿去山南市康复机构为女儿进行康复治疗,但效果甚微。如今在援藏专家的帮助下,女儿的健康得到了改善,我相信,女儿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和正常人一样上学、生活。”

18岁的旦曾次旺扶着助行器稳步前行的身影,成为康复中心最励志的画面。这位曾经的轮椅使用者,经过数月科学训练,如今通过辅助器已能自主行走。“重新站立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这位藏族青年的话语里充满力量。而在另一间训练室,4岁的基因突变患儿通过系统治疗,从完全不能独坐进步到实现自主坐立,认知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目前中心收治的5名患者中,3人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肢体功能显著提升。这三个家庭的变化,成为康复中心首批治疗案例的生动注脚。       

援藏力量筑就康复高地

走进这座集功能评定、肢体康复、理疗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零基础”团队蜕变史令人动容。这座承载着希望的康复中心,凝结着鄂藏两地的深情厚谊。来自湖北黄石的援藏康复专家钟方胜,已是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

2024年5月,该中心正式运营,面对“缺技术、缺经验”的困境,曲松县借力黄石市对口支援,引入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康复师钟方胜担任技术指导。  

“手把手带出本土康复力量是我们的使命。”这位把曲松称为“第二故乡”的康复师,带领次仁德吉等3名非专业护理员深入牧区筛查病患,在实战中传授运动疗法、语言训练等核心技术。这位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带领团队在走村入户普及康复知识的同时,建立起覆盖县乡的康复服务网络。

如今,这支4人团队已能独立开展基础治疗,去年下乡筛查时发现的旦曾次旺,正是在他们持续数月的训练中重获行走能力。

“高原康复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钟方胜介绍,团队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传统疗法相结合,针对高海拔地区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目前中心配备的五大功能区,涵盖从早期干预到功能重建的全周期服务。“下一步,我将从认知能力上对脑瘫儿开展康复训练,让脑瘫儿也能正常思考。”

 康复意识觉醒进行时

尽管成效显著,康复团队仍面临艰巨挑战。“很多家庭认为残疾等于放弃,我们要扭转这种观念。”钟方胜的诊疗笔记里记录着心酸:小陈因家长早年放弃治疗错过最佳时机,18岁的旦曾次旺此前从未接触专业康复。数据显示,曲松县持证残疾人达726人,但目前主动就诊者不足1%。

钟方胜说,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家长对康复训练知识缺乏了解,并不知道残疾儿童可以经过康复训练来发展他们的有限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为此,康复中心创新开展“家长课堂”,用黄石成功案例证明:早期干预可使脑瘫患儿正常入学。

这种理念转变正在发生。随着旦曾次旺站立行走的案例在牧民群众中传播,近期咨询量在不断增长。曲松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每年5月定为残疾预防宣传月,通过汉藏双语科普、康复义诊等方式,破除“康复无用论”的认知坚冰。

曲松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嘎珍表示:“我们将大力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等工作,做到残疾早期干预和后期康复治疗相结合,真正实现‘人人有康复目标’。”

在氧气稀薄的高原,曲松康复中心用专业与坚持创造出生命的“富氧地带”。这里见证的不仅是肌体功能的恢复,更是尊严与希望的重建。当旦曾次旺迈出第一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一个地区医疗康养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在鄂藏携手的蓝图上,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这正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最生动的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