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曲松县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揽全局作用,将“三农”工作提上重要议程,聚焦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对村级集体经济“望闻问切”,以“化瘀行血”“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三张良方,探索出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实现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把准政治方向,强党建“化瘀行血”,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持续强化党委统筹谋划功能,明确党领导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有关决策部署,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发挥组织优势“铺路子”。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述职评议考核“书记工程”的重要内容,集中换届选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村级干部队伍,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引导致富能手、农牧民党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凝聚人心和力量。二是强化政策支撑“搭台子”。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现状,县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机制,先后研究制定《曲松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曲松县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多层面、多维度谋划发展路径,明确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激励政策,组织县级包村领导结合地理优势、资源禀赋,指导制定一村一计划,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压担子”。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贯彻执行“四议两公开”、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县委组织部对集体资产进行全程监管,定期摸排了解村级集体经济运营情况和集体资产底数,保证农牧民收益健康增长、社会稳定发展。强化服务保障,抓人才“固本培元”,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质新支撑。曲松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盘活用好既熟悉地域环境,又心怀浓厚乡土情结的本土人才,持续拓宽本土人才成长路径,推动人才向一线流动。一是强化人才保障。坚持将农村“带头人”优化提升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长足发展的关键举措,持续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专干、科技专干进入村干部队伍或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队伍骨干10人,占行政村数48%。二是加强培训提能。坚持全方位培育好村级干部队伍,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以村主干、后备干部、驻村干部、各类专干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线上线下专题授课、区内外考察调研等形式,分类别、分层次培训650余人次,不断建设出一批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村级干部队伍。三是深化结对共建。制定印发《曲松县机关和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资源多、渠道宽、信息广等优势,建立结对单位联结机制,通过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党建资源共享、科学发展共赢等举措,帮助结对村挖掘“土特产”,谋划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及增收渠道。推动多元发展,聚合力“壮筋续骨”,探索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新路径。曲松县立足高质量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突出产业优先,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探索“联村共建”。根据产业分布、资源分布情况,探索推行“联村共建”模式,整合强基惠民资金311.4万元推动7个村集成发展,实现联建蜜蜂养殖项目,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安排750万元联合3个村实施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以股金分红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村党组织由“单打独斗”变“抱团取暖”。二是推行“飞地发展”。对于位置偏远、资源匮乏、区位条件差、靠自身力量难以消除薄弱的村,提出“党支部+飞地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全县3个村投资3400余万元向城区和产业园区跨地域集中发展,年收益达206万余元,争取援藏资金5000万元,飞地投资西藏宏农藏鸡养殖,实现10个村每年固定分红,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打造“一村一品”。持续强化党组织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注重“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搭建“艾·邱多江”牧民生活体验馆,促进牧旅融合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双增收;利用区位优势,挂牌成立家政服务公司,发展牦牛、藏香猪、绵羊养殖等,通过找订单、拓市场、打品牌,实现融合发展新格局。2023年,曲松县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预计达到86%,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1100余万元。